查看原文
其他

总台首部故事片上映!新主流电影创作出新高度

李磊 传媒茶话会 2022-04-30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我们↓↓↓

导 读


新时代孕育新主流,新主流呼唤文艺作品新作为。再现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玉汝于成的史诗,铭记“我们从哪里来”,是新主流电影创作的题中之义。


抗美援朝战争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一场保家卫国、捍卫世界和平的正义之战,更是立国之战。71年过去了,如何纪念战争中牺牲的革命先烈,如何讴歌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精神,如何让一代代中国人铭记这段历史?作为媒体国家队,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给出了不一样的答案。


12月17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出品,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摄制,总台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有限责任公司承制,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联合摄制的影片《跨过鸭绿江》登陆各大院线,以光影致敬英魂,致敬不朽的抗美援朝精神!同时,将新主流电影创作水平提到新高度。


(《跨过鸭绿江》上映宣传片


新主流电影作为弥合主旋律电影、艺术电影、商业电影三类作品不足,集三家之所长的新型电影艺术表现形式,在抒发、弘扬主旋律的同时,兼备艺术欣赏价值、可看性,更具市场意识、受众意识,但在实践上,创作这样的精品绝非易事。

来看总台首部故事片是如何做到的?






鸿篇巨制,全景式展现抗美援朝史诗



近几年,抗美援朝战争题材的电影不乏口碑、票房俱佳的精品。同题竞争,如何创新?总台首次试水制作故事片,就出手不凡。

一是,从立意上看,相比同类题材展现局部战役,《跨过鸭绿江》立体、全面地展开中国人民志愿军五次战役、东西两线战争全貌;呈现了突袭战、防御战、运动战、阵地战和坑道战等多场不同特质的战斗场面;勾勒了志愿军战士英勇战斗、不怕牺牲的群体画像。


二是,从时空维度上讲,横跨两年零九个月的恢宏战事,将其浓缩在一部两个半小时的影片中,从战争到外交,再到国际政治,从战争前方到战略后方,影片全方位呈现出中国人民为赢得这场艰苦卓绝、震撼人心的伟大战争的最后胜利所做的牺牲和努力,信息密度高。

三是,从制作看,匠心巨制。全片在北京、天津、河北、辽宁、黑龙江等5个省市拍摄。为了尽可能还原冰雪作战的效果,剧组在黑龙江牡丹江零下二三十度的环境中实地进行拍摄。拍摄中,出动了4架道具飞机,9辆坦克装甲车,1000余支各类道具枪械,400多个场景,4万多群演,500多人美术置景团队,子弹打了8万余发,重新搭建了中南海、克里姆林宫、白宫的拍摄场景。

以高站位俯瞰抗美援朝战争史,用纵深度切角再现历史原貌,凭匠心致敬革命先辈,《跨过鸭绿江》通过电影语言,歌颂了蕴含爱国主义精神、革命牺牲精神、国际主义精神的伟大抗美援朝精神,让观众在观影的同时,接受了一次精神上的洗礼,体现了总台主流价值观讲述者、阐释者的站位。






客观理性,用情用心讲好中国故事



作为一部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战争题材作品,《跨过鸭绿江》发挥总台精品创作优势,继承和发展了优秀战争叙事作品应有的真实、客观、冷静,片子充满故事性、细节、冲突性,极具可看性、艺术欣赏价值。

首先,以彭德怀元帅第一视角讲故事。

《跨过鸭绿江》作为故事片,发挥总台在讲好中国故事上具备的优势,采用彭德怀元帅的视角,为片子铺设了叙事主线,讲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历程,串起军事决策、战争场面、人物内心活动。观众在观影时,有一种听故事的亲切感、现场感。


其次,尊重历史,力求真实、客观呈现战况、人物。

一些主旋律影视作品为了反映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勇敢、顽强,刻意放大、虚化个人英雄主义,甚至出现了“手撕鬼子”“裤裆存炸弹”的桥段,这也是一种不尊重历史事实的表现。《跨过鸭绿江》秉承总台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真实、理性反映战况,对对手也给予客观评价。

片子既展示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取得的一个个胜利,也展现了取得胜利背后所付出的代价、牺牲,直面我方在战斗中的撤退、失败,战争描写真实、公允。更难能可贵的是,《跨过鸭绿江》在“对手戏”上也不拔高自己,贬低对方,着力突出了美方指挥官李奇微将军的谋略,他一度让志愿军陷入被动。这些表现手法增加了片子的可信性、权威性。


最后,刻画细节,用生动的场景打动人。

《跨过鸭绿江》叙事过程中,有诸多能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场景,人物刻画有血有肉。谈及毛岸英牺牲时,作为父亲的毛泽东留下了泪水;38军军长梁兴初作战失利,被彭德怀大骂,两人一度陷入激烈争吵。


一些影视作品只有宏大叙事,但缺乏故事、细节,让片子多了空泛,少了耐看性和艺术表现张力。反观《跨过鸭绿江》,则实现了宏大视角与细节叙事的统一,引领观众审视历史、观察现实、思考未来,让片子有深度,凸显了作为中央主流媒体,总台在文化传播上拥有的自信心、包容力。





人民情怀,开创影视作品创作新范式



文艺作品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更多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跨过鸭绿江》树立市场意识、受众意识,洞悉互联网传播环境特征,深刻把握受众生活节奏,在“观众爱看什么”与“作品能提供什么”之间找到契合点,体现了文艺作品创作的人民情怀。

实际上,从立项起,主创团队就按照“影”和“剧”同步推进的思路展开创制。《跨过鸭绿江》电视剧播出后,成为今年开年的现象级大制作,全剧在央视频总体播放量超过4000万,豆瓣评分超过8.5,被观众誉为“年轻人最该追的电视剧”,摘得第二十七届白玉兰奖评委会大奖。


但40集的篇幅,对于学业和工作比较繁忙的受众来说,他们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去观看一部长剧。所以,创制团队在拍摄电视剧版的同时,就按照一个非常完整的方案同步推进电影版的拍摄。《跨过鸭绿江》电影版按照电影流程和标准完成后期制作,试图将波澜壮阔的抗美援朝战争史诗,用电影语言浓缩在两个半小时的镜头里。

此外,《跨过鸭绿江》采用先“剧”后“影”的上映模式,不仅用多种介质传播了正能量,弘扬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更为文艺作品创作开创了新范式。

总台《跨过鸭绿江》电影的成功表明,主流媒体应善于打破常规,勇于创新,发挥内容制作、人才优势,调配各方面资源,坚持社会效益第一原则,创新文艺作品表达形式,创造出更符合人民群众审美、口味的精品力作。


“文艺要对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进程给予最热情的赞颂,对一切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的拼搏者、一切为人民牺牲奉献的英雄们给予最深情的褒扬。”


12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对新时代的文艺创作指明了方向。


《跨过鸭绿江》的上映体现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作为国家主流媒体,传承民族精神的历史责任意识,自觉弘扬主流价值观的社会担当。与此同时,总台躬身入局,试水制作电影,也为中国电影创作注入了新鲜血液,更为其他媒体、机构创作优秀的文艺作品树立了标杆,提供了借鉴。




近期热门文章

周六招聘|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新闻社、新京报、清华大学等【共9家】


监管力度再加码?主流媒体做短视频要注意这些问题!


中国新闻奖融合创新类一等奖点评|好的传播是“点、线、面”的立体有机统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